龙8客户端登录龙8客户端登录烽火已止息逾半个世纪,但70年前鸭绿江边那一幕幕,老兵的记忆不会含糊。“三八线”迫敌、汉江血战、停战板门店……这些往事,曾亲历过抗美援朝战场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记得很清楚,仿佛时光从未流走。哥哥姚子政今年96岁,弟弟姚家瑜今年93岁,老家湖南益阳。这对年逾九旬的亲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抗敌三年。从学校参军赶赴朝鲜时,他们还只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Dont act!”说到动情处,96岁的姚子政当年战场上对美军的这句喊话,脱口而出,这句英语还能一个字母不差地写出来。
2020年10月15日,在长沙的家中,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哥哥姚子政仍然激动万分,“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希望世界和平。”
“每当大获全胜时,‘Don’t act’这句英语,就响彻战场。”哥哥姚子政回忆,战前,志愿军指战员和战士都突击学英语,用以在战场上向敌军喊话。入朝后,姚子政所在部队在前线迎敌。战前,部队要组织战士学习英语,在战场上与敌军喊话,指挥部了解到姚子政是一名大学生,文化基础好,于是姚子政和其他几个战士被组织起来,临时在战地学习英语,以向敌军喊话。一份简易油印的学习手册发到了姚子政手里,里面是对敌喊话的英文用语和中文音译。
姚子政还记得,“Dont act(中文含义:不要动)标注成音译“东特安克特”,“Hands up”(中文含义:举起手来)标注成音译“喊支阿扑”等等。这些快速学习英语的“土办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让人忍俊不禁,但在战场上,却真正派上了用场。每次和敌人短兵相接,“东特安克特”、“喊支阿扑”声就此起彼伏。其实志愿军战士们也都清楚,自己依葫芦画瓢喊出来的“英语”不标准。“就这样的英语,听懂了的美军算是幸运,乖乖地及时举手投降,可以保住性命。听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枪负隅顽抗,最后遭殃的是他们自己。”讲述这些时,姚子政回忆,当年他用这样的“土方法”学了一年多的英语,“我的湖南塑料英语,敌人也是可以听懂的。”中国志愿军来自全国各地,说起的英语也是南腔北调。
因为会英语,姚子政也审过战俘,“虽然中式英语磕磕巴巴,但大多数美国士兵表示还是能听懂。”姚子政说道。
“惊险?这个词你用得不准确。”姚家瑜纠正记者采访时的用词,“在那个环境,我们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再惊险的事,比得过生死存亡吗?”讲到激动处,这位老兵用力挥动手臂。在选择参军入伍时,姚子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入朝作战几天后,小他3岁的弟弟姚家瑜也随军入朝。
姚子政告诉记者,1949年,他在武汉师范大学,弟弟姚家瑜在长沙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参军入伍,兄弟俩都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随军第一批秘密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随军入朝。
姚家瑜回忆,1950年10月22日,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河南一路北上,达到鸭绿江江边的丹东。为了保密,部队只能夜间行军,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志愿军用木板铺在铁链上搭成浮桥快速通过, “我们志愿军秘密入朝,给美军猝不及防一击,当时俘获了战俘,对方都不知道我们是哪一支军队。”姚家瑜回忆,1952年的一次战役中,他和7个战友在山坡上建设工事,一战壕被敌人发现,12架敌机飞来,飞机的盘旋声、导弹的嘶叫声、喷气机的呼啸声、陆面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
志愿军躲在防空洞中,不料一凝固汽油弹命中防空洞窗口,熊熊大火瞬间燃烧,姚家瑜和战友身处在火海,姚家瑜左半边脸传来火辣辣的灼烧感,必须马上撤离,撤退途中,一通讯员倒地无法行动,他留下拖着通讯员撤离,“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要带着我的战友撤离。”
一条军绿色的毛毯,是姚家瑜的珍贵之物,这是清扫战场时捡到的“宝贝”。时隔70多年,这条毛毯依旧保存完好,姚家瑜偶尔会拿出来,来回抚摸。姚家瑜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土耳其毛毯,是自己在清扫战场时无意间捡到的。
行军打仗,战士们都在荒山野外生活,天为被、地为铺。在寒冷的冬天,这条破烂的毛毯是姚家瑜唯一的防寒物,“我把毯子盖在身上,拿着枪躺在地上睡觉。”在行军途中,毛毯也破损了一些,一次,在朝鲜居民家附近驻扎时,一位朝鲜老奶奶主动帮他缝补,毛毯终于不漏风了。
另一件珍贵之物,是一个饭勺。姚家瑜回忆,一次,战士们在战场发现了“新物件”——一个美军废弃的油箱,他就把油箱带回驻扎营地。大家看到这个铝制油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其中一个对金属材料比较熟悉的战士,把油箱拆分做成了一把把饭勺,分给战士们用于吃饭,解决了战场上餐具短缺的情况。
70年过去了,毛毯和饭勺这“两件套”,还一直跟随着姚家瑜。5年后兄弟重逢,“弟弟长高了”“上了战场一年多,我们终于可以跟家人通信了。”姚子政回忆,上战场是瞒着家人的,直至一年后父母才得知兄弟俩都上了战场。母亲担心着兄弟俩,时常来到他们幼时玩耍的大坝旁,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1953年7月27日,停战的消息像疾风一样来到每一处阵地,每一个防空洞。入朝作战一年后,兄弟俩分别将立功喜报寄回家中,从父亲给他们的回信中,兄弟才意外得知,彼此在同一战场战斗。“入朝三年从未见过面。”弟弟姚家瑜说,因哥哥的工作需要保密,兄弟俩从未见面,他们只能从父亲回信中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对方情况。1953年10月弟弟姚家瑜回国,哥哥因参加战后重建龙8long8,直到1954年才回国。哥哥姚子政回国后,来到弟弟姚家瑜所在部队探望,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弟弟,他拍了拍弟弟肩膀:“你长高了!”这是兄弟时隔5年重逢后的第一句话。久别重逢,因军队需要,兄弟俩很快又分别了,弟弟姚家瑜回到大连部队,哥哥姚子政回到湛江军队。兄弟俩仍鲜少见面。“3年抗美援朝,只要想到和哥哥在同一战场上保家卫国,我就更坚强、更拼命。”姚家瑜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再次哼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两位耄耋老人,尽管有些歌词已记得不太清楚,但他们仍坚持一字一句,唱完了整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