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一位瘦削的老先生正在检查化学仪器。他,就是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教重庆大学的徐僖教授。
▲工作中的徐僖院士。重庆大学供图 徐僖在1953年主持建成重庆棓酸塑料厂,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徐僖被尊称为“中国塑料之父”。战争期间颠沛流离 关心祖国命运出生于1921年的徐僖是江苏人,南京沦陷前,他随父母逃难到四川,1938年考入重庆南开中学,后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
▲徐僖生前,龙8官网手机登录入口重庆大学师生赴成都采访他时一起合影留恋。 重庆大学供图 1944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学校停课。战争期间,徐僖颠沛流离,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使他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其中化学专业1名。徐僖一举考中,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他用从国内带去的五棓子(一种植物)在实验室首次试制成功五棓子塑料,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
▲上世纪五十年代 重庆大学师生建设思群广场。 重庆大学供图用西南山区的土特产获得制取塑料的原料1949年5月,徐僖与黄子卿、黄涉清等人回到祖国。“他们途经香港时,受到刁难和阻挠,最后舍弃所有行李,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赴重庆,投奔父兄。”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介绍,由于徐僖杰出的成就龙8long8,重庆解放时,由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曾向海内外专门报道了徐僖回国的消息。 1949年冬,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同时,便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后更名为重庆合成化工厂)。
▲1959年 数字机在校庆三十周年展出。 重庆大学供图 “1944年,徐僖在就读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时,曾跟随导师侯毓汾研究五棓子染料。”杨新涯说,五棓子属漆树科,是我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水解后可获得制取塑料的原料。1947年赴美留学时,徐僖就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他用理论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通过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建厂时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安装设备“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又被国外封锁禁运,塑料制品奇缺,甚至连衣服钮扣和一般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都很难买到。”杨新涯说,1951年春,徐僖提出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不到一个星期即得到西南财经委员会的批准。 在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塑料中试研究。
▲1959年 童頫报告数字式计算机。 重庆大学供图 徐僖和工人们一起劳动,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试验过程充满危险,一次,徐僖和技术人员在进行脱羧反应时,由于没有掌握好反应速度,过快冲出的气体使铁盖“嘭”的一声冲上了天。但危险没有使研究小组停步,他们最终成功制得五倍子塑料。 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
▲1960年 重庆大学第三次科学大会。龙8官网手机登录入口 重庆大学供图 “徐僖结束了我国塑料生产靠进口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争了气。”杨新涯感慨地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重庆大学建校90周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90年来,重庆大学先后培养了40余名院士,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徐僖受命赴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